完美体育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码,3000亿元资金加力支持。自2023年3月《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》发布以来,各地政策密集推出,鼓励“更新”“换新”。
《中国废弃电子产品循环经济潜力报告》指出,作为回收再利用金属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,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。据推算,中国2030 年的废弃电脑和手机的电路板中,可回收金属总价值将达到1600亿元。
“拆解”是实现资源化利用的重要环节。然而,近期研究员通过与拆解企业、业内专家交流发现,电子废弃物回收七成以上靠个体户,市场竞争激烈,推高了拆解企业的回收成本;“拆解基金”拖欠、专项资金新政不确定,影响了拆解企业的动力。这些难题,都不利于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。
一般来说,电子废弃物回收后,拆解产生的废钢铁、废塑料、废有色金属等,作为再生资源,销售给再生利用企业完美体育,用于生产新的产品或材料。这意味着,如果企业可以降低回收成本,提高产品销售收益,就更有动力回收电子废弃物,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。
“实际中,拆解企业没有‘毛细血管’,难以将电子废弃物纳入回收网络中。”绿色和平项目主任刘华道出了目前行业存在的普遍现象。据《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(2024)》,中国电子废弃物的回收,七成以上靠个体户。约三分之二的电子废弃物,通过走街串巷、主动上门的方式进行收购。因此,大部分电子废弃物,需经过层层转手,才能抵达拆解企业,拆解企业只能在回收链条后端“干着急”。
电子废弃物是拆解企业的原材料。个体户将电子废弃物卖给拆解企业时,遵从“价高者得”的规则,一味比拼价格推高了回收成本完美体育,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。“可能只是因为一、两元的回收价格差异,就会影响到拆解企业的整个回收供应链,导致货源竞争激烈。”伟翔环保科技发展(上海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伟翔”)总经理王意中谈到。
为了支持正规企业发展,规范废电器的回收处理活动,早在2009 年,国家颁布了《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》,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(“拆解基金”),用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费用的补贴。2012年,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》出台,适用品类包括电视机、冰箱、洗衣机、空调、电脑,109 家处理企业被纳入拆解基金名单。
拆解基金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(EPR)的一种做法,即电器电子产品的生产者出钱,补贴给拆解企业。然而,拆解基金的收支难以平衡。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的相关调研发现,截至2022年底,拆解基金累计收入278.26亿元,发放补贴276.94亿元,拖欠企业199.79亿元,赤字率高达41.9%。
据了解,拆解企业现在最关心两件事:一是过去拖欠的拆解基金补贴如何补,二是未来专项资金怎么给到位。2024年1月17日,《关于停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有关事项的公告》发布,自2024年1月1日起停征拆解基金。标志着运行近12年的拆解基金退出历史舞台。紧接着,2024 年 3 月 ,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出台,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专项转移支付。然而,目前这两项补贴政策,在执行层面都存在不确定性。王意中谈到,由于补贴政策不明朗,拆解企业面临较强的未知性,这对动力带来一定影响。
拆解企业既面临货源竞争带来的回收成本增加,又面临政策补贴拖欠导致的收益减少。要想走出这一困局,既需政策对外“输血”,也需企业自我“造血”。
首先在政策方面,今年4月开始推行的资源回收企业“反向开票”税收优惠措施,有望降低拆解企业的运营成本。这是因为,电子废弃物回收中,个体户难以开票,企业缺少进项票,无法抵扣增值税,只能全额缴纳,增加了税负和运营成本。
负责多家拆解企业业务的相关负责人认为,“反向开票”更重要的意义在于,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。据了解,目前市场上很多拆解企业并不开票,还可获得地方退税,税负并不高。“反向开票”的优惠措施更适用于正常纳税的拆解企业,“反向开票”不仅能减少这类企业的税负,还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企业站在“同一起跑线年起,也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,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,有望降低拆解企业的回收成本。该政策提出,责任企业回收后的废旧家电,应全部交由有资质的拆解企业进行规范处理。据了解,拆解企业通过家电生产企业、电商平台等回收渠道,无需通过层层中间供应商,就能以较为合理的回收价格获取货源,开展拆解业务。
其次在企业层面,拆解企业可尝试向产业链下游拓展收益渠道,将电子废弃物“拆解”这一较粗放、利润低的前端工序,延伸到后端“资源再生”的深加工环节。拆解企业通过深加工,将电子废弃物“还原”成原材料,使其回到产业链上游的制造企业,形成产业链闭环,实现循环经济。
以再生塑料为例,伟翔从电子废弃物中拆解出塑料后,通过与科思创等改性制造企业合作,进行塑料再生。据了解,也有拆解企业在内部通过深加工,生产再生塑料,提高了经济效益。企业在这方面研发投入较大,研发人员需根据客户要求,对材料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和不断改进。